早產BB|醫護設法助23周早產BB延遲出世 瑪麗醫生:「一日一日捱過」 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4/08/29 23:56

最後更新: 22 小時前

分享:

分享:

葉女士一家四口平安,令在場醫護及記者羡煞旁人。(陳展棋攝)

早產是不少父母的惡夢,由面對新生的喜悅,轉眼變成母子分離、陰陽永訣,成為不少父母可能的傷痛。瑪麗醫院透過於2021年建立跨學科團隊,支援較大機會早產的父母,成功令23周已穿羊水的高風險媽媽,拖足8星期才令BB出世,BB最終健康快樂成長。

過往24周或之前出世定義為早產,不過不少嬰兒「擲界」出世,促使醫護團隊訂立「邊緣存活線」。瑪麗醫院婦產科副顧問醫生司徙天欣表示,於23-25周出生的嬰兒,均會與父母討論處理方法。不過如有22周6天的個案,雖然大多難救回,但仍會協助監察一日一日捱過。

「家姐」23周穿水   醫護團隊拖延8周助健康出生 

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黃小珍表示,國際研究顯示23周出生存活率只有4成、不過如25周出生,存活率可以達7成。而出生後有嚴重殘障的機會亦隨出生時間推遲減少。

39歲的葉女士第一胎時產檢正常,但25周時被發現有規律宮縮,因此轉到公立醫院留醫,與醫護團隊討論後決定搶救,順利誕下BB。葉女士希望再生第二胎,但不料當生第二胎時穿羊水的時間再早兩周,幾乎於無法救活邊緣。葉女士當時入院接受監察成功拖到31周分娩,兩個BB均順利健康成長。

葉女士表示,第一胎幸運健康出生,令她明白早產BB非一定不能順利出生。她表示,姑娘向她告知不少資訊,以至搶救等資訊,「姑娘講左好多比我地聽」。她指,第二胎由於一早知高風險,與醫護團隊溝通入院前及入院後有更好的監察,「一有唔舒服就同姑娘講,醫生好快檢查,一定係安樂咗、冷靜咗,個兩個月係醫院休息得好啲。」

22周個案多難救回    按情況「一日一日捱過」

司徙天欣指,「(葉女士)不是罕見的紀錄,但是理想、成功的個案」。她表示,23周已是「pushing forward」,22周多數未必能協助。黃小珍表示,過往曾有22周6日,不過多數捱不過,外國則有成功案例。

「如果22周暫時坦白講未有咁叻住,我地好傷心同佢渡過,不過未必offer到呢樣野。但係我地都會緊密監察住,如果佢一日一日捱得過,如果又近了,我地23周就即刻搵兒科,不如我地一齊傾。」

有時有些再extreme,凌晨22周6天,我地輕輕見佢先,一到23周就搶救就即刻打強肺針。

--司徙天欣    瑪麗醫院婦產科副顧問醫生

與死神搶人未必次次成功   

目前23周的存活率已由2005年的2成7提升至近年約5成。不過與死神搶人,司徙天欣表示,並非每個個案均像葉女士般順利。

司徙天欣表示,有些個案可能有感染,即使用宮縮藥亦未必對BB出生有利,會用藥後24小時後觀察,如媽媽仍有肚痛,則未必能夠再用藥。

「23周係唔係可以做到足月BB出世,我地當然想,但去到有些位,我地都無辦法超越到。」

--黃小珍   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

預早設立計劃   當值醫生更得心應手 

團隊自2021年設立跨學科團隊。司徙天欣指,早產媽媽有特定風險因素,不過國際未有很清晰界定。設立團隊可以加強溝通。她提到,媽媽作動多數於半夜,預早設立計劃可令當值同事處理得更好。

黃小珍表示,BB出生後有否嚴重併發症,取決於出生後一小時,「做得好、同做得唔好,(分別)好緊要」。而每一個嬰兒的情況亦未必與數據完全一樣,因此需向父母詳盡解釋。